在我国劳动防护领域,防护服装是使用量最大的产品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防护服装生产国,改革开放40年来,我国的防护服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过去常见的“傻大黑粗”的工作服早已失去了踪影,而防护服装的功能性和舒适性则不断推陈出新,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,差距不断缩小。
但是,限于企业的认知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距,很多企业对防护服装的配备,与发达国家相比,仍有明显的不足。
那么,我国防护服装的发展还有哪些瓶颈,如何突破?
对接国际标准 串起关联企业
探讨防护服装的发展前景,需要拓展视野,放飞思想。
盼配备标准,可借力跃上新高
我国企业在热防护和化学防护服装配备工作中是有一些欠账的,当然,欠账最多的还是阻燃防护服装。
一些防护服装生产企业负责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反映,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的企业在招标中,标价大都不断走低,很多防护服装的订单几无利润可言。在这种背景下,一般的企业怎么会采购价格较高的阻燃防护服呢?而相关标准的缺失或是过于笼统和原则,使得使用企业易于打擦边球,而相关政府监管部门也难以对使用企业实施有效监管。
一些企业不愿意为购买使用阻燃防护服装而增加成本,低价竞争又使得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,这就使得我国的阻燃防护服装在推广中屡屡“卡壳”,发展步履蹒跚。虽然我国阻燃纤维的生产量很大,而阻燃防护服装在国内的使用总量却并不高。
令人欣慰的是,在历经了血的教训后,有利于阻燃防护服装发展的曙光已经出现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下,“个体防护装备配备标准总则”已经制定完毕,即将报批。在这个总则之下还要编制12个重点领域的配备标准。其中,“石油、化工、天然气”、“非煤矿山”、“冶金、有色”等3个行业的强制性配备标准将首先推出。而“阻燃防护服装”等个体防护装备,已被列入一些重点行业领域的强制配备的清单中。
借力“强制性配备标准”的实施,我国的防护服装将赢来发展的难得机遇,防护服装的整个产业链条都将受益,在具有易燃易爆等风险的行业的从业者,也将在岗位上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。(冯淮河)